新培养体系的目标是造就“完全之人物”,赋能学生终身选择权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2024-04-18 20:38

大学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财经*数,财经*科技,财经*人文财经+产业”的“新培养体系”下,浙江财经大学提出构建以培养“完全之人物”为宗旨的全新培养体系,培养具有高素养、高能力、高素质的MAQ人才。

教育是建构选择权最深层的力量

王国维曾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为什么大学要强调培养完全人物?因为大学教育是以人为本,不是以职业为本。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变巨大的年,是塑造完全人物”的关键期。因此,我们提出浙财金生应该是 MAQ型的人才,M是Morality,A是Ability,Q是Quality,我们希望将学生培养成“完全之人物”我们要建构起以完全人物宗旨的浙江财经大学新培养体系,全体教师、职能部门、全体同学,共同为了培养具MAQ完全人物而努力,这是我们浙财的第一使命。

、工具主义下的教学模式正在迷失其宗旨

教育的本来是培养具有智力、意志和情感的人才,如果迷失育人之根本,走向工具理性主义,就会引致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的误区。这里仅分析培养底层体系的三大弊端

弊端之一培养目标迷失。由于是技能导向、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导致现在教育体系中,学生上课是为了拿到学分,教师教学是为了完成任务,这就必然会出现水专业、水课水师。

弊端之二培养眼光短视。什么叫短视?就是功利主义、就业导向,好像专业定终身似的。至少在我的观察中,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并不一辈子从事本科专业的工作,我碰到校友时,大家都会交流本科的专业,常常发现从事的工作和岗位与大学的专业没有必然联系。今天大学教育的问题就出在功利主义、短期主义,所以才会有人,什么什么课有用,什么什么课没用,忘记了我们该学习更多“无用之真理”。

弊端之三,专业建设封闭专业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大工业时代就是不断分工的时代,演变出越来越多的专业,拆分出越来越多的课程,导致各门课程内容重复,专业太多、学系太多,而师资跟不上。

三、建构数智时代具有浙财风格的新培养体系

财经类大学要培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的人才,目前需要探索财经*数字,财经*科技,财经+产业,财经*人文”为具体内容的新培养体系。

首先,财经*数字”。数字技术是今天的基础设施数字和数据已成为新生产要素。财经类大学生应该明白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是过去四大要素,现在加了数据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完全人物”之培养,不是仅仅让学生听一堂数字经济课,而是把数据分析、大模型数字基础设施等知识,和金融、财政、会计、管理、哲学、法学等融合在一起让各种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发生化学反应。

第二财经*科技。对于学财经的学生来说,如果不了解科技,就难以建立强大且稳固的金融科技基础和金融科技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局限于大学的围墙之内应该走出去,多去听听有关新型生产力的课程,不是为了学分,而是为了未来的选择权。

第三,财经*人文。在这个数字化、科技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我校有书法造诣高深的教授,有艺术才华横溢的学者,还有文学功底深厚的大家,我们多个学院的老师,诗词歌赋、书法艺术,无不精通。浙江财经大学应当举全校之力开设中华文化史、中华文明史等通识课程,让我们的学生知道先秦诸子的思想智慧,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四,财经+产业我主张同学们多走向实践,到企业产业中去,既要有脚踏实地的现实调研,又要有仰望星空的思想智慧,这也是我们成长的方向。从现实情况看,我们的本科生因为思想的限制,眼光很窄,看问题短视,知识面很窄,理念没有打开。要改变学生如此学习状态,我们下决心建构文华创新学院,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体系,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了给学生们腾出更多时间去产业实践,我们要下决心调整办学模式,精简专业课程,优化教育结构,重构教学组织。学校要下决心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基础的教育基础体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教育基础坚实稳固。

教师是培养新财经人才的主体,每位教师要努力成为“三好老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做到最好。要建立一个跨学科、多元化、开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们要让每一位老师都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全心全意地上好每一堂课。培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完全人物”,当然需要有一支“大先生”队伍,为此,我们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

作者:魏江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