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乡村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只有保护利用好乡村文化遗产,不断探索乡村文化遗产让百姓喜闻乐见、受市场认可欢迎的鲜活路径,注重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数字化、市场化“五化联动”,以现代理念激活乡村文化价值,才能更好留住乡村韵味,推动乡村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持续推动乡村繁荣发展。
规范化推进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分门别类。近些年,在新型城镇化加速以及互联网文化影响下,乡村文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传统文化关注度下降。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全国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底数清查专项行动。分门别类开展乡村文化遗产摸查,了解和掌握全省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一村一档”名录体系。实施乡村文化遗产解码工程,组织专家团队分批完成各省中国传统村落的“一村一档”工作,对传统村落的文化故事、礼仪礼俗、遗址遗迹等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
专业化培养储备一批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人才。一是多渠道建设乡村文化遗产人才体系。制定和落实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相关待遇政策,建立健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代表性传承人在传习补助、创业等方面给予支持。组织乡村传统文化人才培训班,加强新媒体传播技术手段的学习与运用,培育一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人“网红”直播间。二是实施村落原住民“种子工程”。遴选一批优秀传统村落原住民,实施“种子工程”,组织专家编写乡村文化教材,通过奖励、补贴、扶助等方式提升村民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村民对在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原住民成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合格代言人和讲述者。三是增设地方乡村传统文化实践课程。在中小学推行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将乡村传统文化课程纳入中小学实践课程体系,采取发放助学金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掌握相关技能,加强传承梯队建设。通过“乡村传统文化进校园”“乡村传统文化进社区”等形式,支持传承人参与教学,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视。
产业化加快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一是探索创新“农业+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自然景观,积极开拓乡村文化遗产旅游市场。如盘活废弃宅基地、农村院落等闲置土地,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质效。二是打造一批代表性乡村文化IP。大力支持乡村文化品牌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文化IP,讲好海洋文化、客家文化、茶文化、福文化等故事。三是推动乡村文化产品融入现代时尚街区。根据地方特色打造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店、咖啡馆、茶馆等休闲场所,用乡村文化遗产装饰场所。
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遗产现代活力。一是加快构建各级乡村文化遗产数据仓。制定通用的乡村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标准,利用系统采集、人工录入、物联网技术等拓宽数据采集渠道,建立各省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数据仓,实现省级以上名录项目资料录入率达100%。加快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推动数据库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二是加快推进“乡村文化遗产智慧大脑”建设。运用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健全各级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信息化工作体系。建立数据可视化平台,对乡村重要文化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状况实施实时监控、智能化分析评估、危机预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保护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创设一批乡村优秀文化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并加强各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公众号、新媒体账号等平台建设,加速打造乡村文化传播新媒体矩阵。鼓励支持传承人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直播带货,培育推出一批传承人“网红”。加强新技术应用,推动建设乡村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乡村文化体验旅游平台、乡村文化数字影像馆等,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展示传播。
市场化激发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新动能。一是拓展“乡村文化+”体验式主题旅游潜力。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各地主题旅游品牌宣传,推出一批具有鲜明乡村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让更多乡村文化遗产在被观赏、被分享中得到传承和延续。依托乡村文化特色项目,设计乡村文化元素体验场景,让旅游与文化、农业、手工业技艺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支持乡村文化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乡村文化遗产特色景区,鼓励合理利用乡村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文化内涵,创新表达乡村文化标识。三是支持和鼓励推行“陪伴式乡建”,引进文化艺术名家及乡建团队实行“陪伴式乡建”。四是引导村民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文化产业。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成立古民居管理理事组织、完善村规民约等,让群众自我约束、共同管理,推动一座座土墙黑瓦的乡村古建筑成为游客寻找的“诗和远方”。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学院古田乡村振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