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王珺)奔流不息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别具一格的荆楚文化则是长江文化的杰出代表。周初,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系列诸侯王国,其中江汉平原上发展起来的曾国和楚国,以其璀璨的物质文化,描绘了中国青铜时代晚期极为精彩的篇章。自曾侯乙墓发现四十多年以来,江汉平原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凸显了湖北作为长江文化关枢之地的厚重历史和独特地位。“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于9月1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展览分“南公封国”“楚祀八百”和“惊采绝艳”三个单元,精选来自湖北地区五家重点博物馆的两百余件珍贵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漆器、丝织品等一系列材质、风格迥异的曾楚文物。被誉为“青铜冶炼巅峰之作”的曾侯乙建鼓底座、工艺精湛华美的曾侯乙铜鉴缶、人气“萌物”青铜鹿角立鹤、闻名天下的越王州勾剑、薄如蝉翼的龙凤虎纹绣罗单衣袖等曾楚艺术瑰宝,展现了曾、楚两个诸侯王国的悠久历史和瑰丽艺术,体现了最新考古学术成果。
凤是本次展览中常见的形象,作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神圣动物之一,其形象曾出现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凤鸟崇拜在商周时期非常兴盛,楚地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玉器、丝织品中有着大量神秘生动的凤鸟形象,凤凰也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图腾,体现了荆楚先民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创新求变精神,矢志不渝、涅槃再生的奋发图强精神。
展览将向观众呈现曾国和楚国这两个南方古国的璀璨、精致和奢华,让人叹为观止的精美文物将带领观众走进中国古代辉煌的青铜文化。
这件铜鉴缶由方鉴、方缶组合而成,缶置于鉴内,为冰酒用具。鉴四个兽足承托鉴底,鉴身四角及四边中部榫接八个方形或曲尺形附饰和八个龙形耳。鉴盖浮雕变形蟠螭纹,鉴体浮雕蟠螭纹,下腹饰蕉叶纹。方缶上饰勾连纹、菱形带纹、蕉叶纹等。放置时,方鉴底部有三个弯钩套合缶底的方孔,其中一个有活动倒栓,插入自动落下,固定方缶。发掘出土时,有一铜勺置于鉴缶之上。鉴、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使用时,方缶盛酒,鉴缶之间的空隙盛冰。《周礼·天官·凌人》有“大丧共夷盘冰”“祭祀共冰鉴”的记载,尊盘、鉴缶亦可称“冰盘”“冰鉴”。
建鼓铜座出土时位于编钟短架尽头,鼓皮已朽,仅存鼓腔、贯柱及鼓座。中室还出土有两件建鼓槌。曾侯乙建鼓青铜鼓座的铸造采用了分铸、铸接和焊接相结合的方法,由8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构成,龙身镶嵌绿松石,是迄今所见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建鼓因鼓之贯柱而得名。建鼓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饰和石刻画像,本件是已发现最早的实物。
这件鹿角立鹤铜器由鹤身、鹤腿、鹿角、底板榫接组成,鹤的头、颈与鹿角均错金装饰,背脊与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已佚),吻部右侧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出土时位于主棺之东。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瑞兽,此为鹿、鹤合体,或是作为沟通人、鬼、神的灵媒。
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湖北省博物馆承办,将展出至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