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优化策略探究
青海日报 徐旦 2025-02-26 16:56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职业教育在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更是引导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仍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不够科学、评价方式较为传统以及应用结果不够合理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深入探究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优化策略,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

  当前,职业教育评价主体以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企业、行业、学生以及家长等主体参与度较低,无法充分调动各方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解决这方面的难题,政府首先要加强统筹引导职能,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评价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方评价工作,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方,也应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评价工作中,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提出合理建议,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等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行业协会具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和专业知识,在职业教育评价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专业优势。行业协会可以组织开展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等活动,并将竞赛和鉴定结果纳入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再者,也要健全学生及家长评价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意见箱、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学安排和管理服务等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促进评价指标科学化

  其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等的评价,突出职业能力导向。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明确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例如,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评价指标应包括机械制图、数控编程、机床操作等专业技能,以及团队协作、安全生产等职业素养。其二,在评价指标中合理设置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的比重,既着眼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关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推行理论考试、实践操作、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全方位、多维度评定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客观、公正。其三,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过程性评价指标可涵盖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水平等多个方面,通过日常观察、记录、阶段性考核等方式,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促进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评价方式方面,目前职业教育主要以纸笔考试和教师评价为主,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因此,在优化措施上要推行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开展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以及信息化评价等。其中,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学生实际表现和实践成果的评价方式,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能力和素养。在职业教育中开展表现性评价,应要求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完成特定的任务,如项目设计、实习实训、职业技能竞赛等,评价者再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实践成果进行评价。档案袋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它通过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品、成果、反思记录等资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前景进行全面评价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利用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考试平台、教学评价软件等信息化工具,实现评价过程自动化、数据化和智能化。通过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反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高效开展教学工作。

  促进评价结果应用合理化

  建立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让评价结果能够切实指导教育教学改革、高效助力学生成长。因此,学校不能只在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维度进行优化,还要精准找出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和短板,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应用转化能力,为后续教育改革提供扎实的科学依据。从教学层面来讲,学校和教师要根据教育评价结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如果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某个专业技能上普遍薄弱,学校就要加大该方面的实践教学力度,通过增加相应课程以及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该项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得到提升。在学校管理方面,教育评价结果也是学校完善管理制度、规划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学校可依据评价结果,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管理服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全方位提高办学质量。另外,职业教育也不能脱离产业需求,其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两者对接的桥梁。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据此来调整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让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精准匹配产业发展需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作者:徐旦,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g20230119);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KYTD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