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7日,“中国傩戏翻译与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傩戏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北京、山西、四川、西藏、香港,日本大阪等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出版社及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学术盛事。
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宁强在致辞中说,推动傩戏的翻译与国际传播,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他表示,艺术研究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傩戏的翻译与国际传播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军表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推动傩戏的翻译与国际传播,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与传承,更是展现中华文化魅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希望学界能够进一步挖掘傩戏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为国际传播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并表达了对加强傩戏研究队伍建设和培养的殷切期盼。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李志远介绍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创会36年来的发展历程、重要学术活动和主要成果。他指出,至今已有30多种傩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傩戏所具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富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共生性的傩戏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如同插上了飞向世界的翅膀,让以傩戏为标志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播洒到世界各地成为了最大可能。
开幕式结束后,参会领导、嘉宾及老中青专家学者为“傩苑英华——傩戏面具艺术精品展暨面具制作工作坊”揭幕。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书记蔡芝芳表示,通过这次展览,学生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傩面具艺术的独特魅力,更能够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而进一步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本次所展出的面具主要由贵州安顺傩雕文化博物馆馆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秦发忠提供,他介绍了送展面具遴选的思路,引导大家浏览了面具展区,分享了面具的内涵、工艺特色及背后的故事。面具展览将持续到11月初。此外,来自安徽的池州傩艺团将和北外艺术团在东校区千人礼堂联合奉献一场跨越千年、联通中西的文艺演出,现场还设有傩面具雕刻工坊等互动环节。
本次活动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研究院)承办。共收到投稿论文73篇,其中包括青年论坛38篇,共有83位学者在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和交流发言。会议还组成了专家委员会,评选首届“中国傩戏学研究青年论坛”十佳论文。
学术会议共设两场主旨发言及六场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傩戏的创新发展与跨文化研究、中国傩文化地域性与多样性研究、中国傩文化历史与理论研究、中国傩戏传承发展与中外比较研究、中国傩戏的新媒体传播及“双创”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其中包括三场青年论坛,旨在为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共同为中国傩戏的传承、发展、传播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本文图片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