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高成)5月11日母亲节之际,在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情景剧《人民的母亲》精彩上演。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志愿者韩晓语与李星林通过隔空对话式演绎,深情讲述了英雄母亲范大娘送儿上战场、儿子牺牲后仍坚持做鞋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现场掌声阵阵。
这是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思政+美育”融合,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缩影。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学生成长、城市进步与时代发展所需,以弘扬淮海战役精神为主线,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技艺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让红色教育与美育教育同频共振,为青年学子打造了一堂堂立体生动的“大思政课”。
该校以“红色驿站”讲解服务为核心,融合“烽火传声”宣讲、情景剧演绎等形式,从专业讲解到情景再现,立体化、沉浸式呈现淮海战役历史,让红色故事“可听、可感、可共鸣”。
在“红色驿站”场馆服务中,经过系统培训的志愿者们,化身专业的历史讲述者,让那段峥嵘岁月通过一个个鲜活故事传递出来。他们还分布在各展厅及时回应游客需求,保障参观安全有序。学校还精心开发红色研学精品路线,将场馆服务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实践场域。
“烽火传声,信念永存”红色宣讲,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持续深化淮海战役精神宣讲进家乡、进大学、进中小学、进社区;线上,通过云参观等形式,有重点、分层次传递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情景再现,精神共鸣”主题情景剧演绎,更是将沉浸式叙事推向高潮。在纪念馆,志愿者们通过情景党课、互动交流等形式,将历史场景生动还原,在艺术审美中激发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在淮塔演出后,有位阿姨抱着我流泪的场景让我久久难忘。她的儿子当兵二十多年,提起儿子满是骄傲。那一刻,我读懂了剧里母亲的坚毅——她们盼着团圆,却更支持孩子保家卫国。这就是平凡母亲的伟大,也是无数‘小家’对祖国‘大家’深沉的爱。”大一学生志愿者韩晓语说道。
学校深入挖掘徐州非遗资源,打造“匠心传承,非遗新韵”技艺体验活动,将非遗技艺与红色文化相结合,让美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实现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的双向赋能。
在红色美育体验环节,游客可以亲手参与香包制作、主题刻纸、拓印等非遗活动,让更多游客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历史温度,让淮海战役精神不断具象、有型。
一针一线缝制的香包,融入了红色元素,寄托着对革命先烈的敬意;一刀一刻雕琢的刻纸,描绘出淮海战役的壮丽场景,展现红色历史的厚重;一刷一印完成的拓印,留存下革命精神的永恒印记……这些非遗体验活动,让游客在动手实践中,既能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深刻体会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将徐州香包、剪纸等传统工艺与红色主题相融合,学校让抽象的红色精神变得具象化、可感知。非遗技艺为红色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红色文化则为非遗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让美育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该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拓展淮塔学习教育场景,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思政+美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让红色教育更加触手可及、深入人心。
志愿者们通过打造语音故事林,并定制音频二维码在校内外宣传,实现扫码即刻聆听淮海战役中英雄事迹。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人们只需轻轻一扫,就能聆听那些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同时,与青海、新疆等多所高校共建,开辟线上云游淮塔之旅,运用可视化、故事化的方式,为西部青年在线上生动讲述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精美的画面、动情的解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红色历史的震撼。
学校还走进中小学、社区,开展系列红色美育课堂。14名师生志愿者荣获省、市、校级优秀宣传员称号,成为红色精神的优秀传播者。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交互体验式美育研学新路线,已为40余万观众带来全新的红色美育体验。
通过返家乡红色课堂,学校更是将红色教育带到了江苏、山东、青海、西藏等十余地区,让200多个孩子在艺术体验中了解红色历史。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职业院校文化“两创”成果展,展现了其在创新实践育人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创新举措,在“思政+美育”融合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开展丰富活动,让红色基因在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