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六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参会教师的五年奋进路
2024-03-18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提出了“六要”和“八个相统一”的要求。

今天是座谈会召开5周年的日子。大思政专刊约请当年参会的思政课教师畅谈感受,透过他们的视角,回顾5年来教育系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勇担立德树人职责使命的奋斗历程。 ——编者

■培根铸魂育新人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特别报道

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

汤志华

2019年3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每每想起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关心思政课建设的动人场景,我都充满工作激情。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政教育更需要爱的情怀。5年来,我自觉把对祖国、教育和学生的爱融为一体,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我牵头建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组织编写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形势与政策”教育地方教材,探索出的思政课“课堂专题教学+课后实践研修+网络自主学习+多元学习评价”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些成绩,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举全校之力建设好全国重点马院。2019年8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院。学校按照“六要”要求,实施“党员名师名家引育工程”,建立完善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互评制度、青年教师成长帮扶制度、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实践研修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们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启智润心的仁爱情怀关爱学生、滋润学生心田,用深刻的学理思想和宽广的视野影响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学院现已成为西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重镇,教学改革的头雁,学科建设的标杆,理论研究的高地和面向东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讲好思政课绝不能照本宣科、填鸭式说教。我们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深化教学,深挖红色校史和地方党史,成功打造了《育才赞歌》《铭记·湘江》等一批精彩生动的原创舞台“大思政课”,发挥好校内桂学博物馆、校史馆等人文实验室的育人功能,建立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等实践育人基地,用沉浸式体验、专题化教学让理论鲜活起来,以虚拟仿真教学创新手段让课堂活跃起来。现在的思政课,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同时,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建设39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一体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收获最幸福的时刻

丁茜

能够见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这一里程碑式的会议,对我来说是一件值得终生铭记的事。5年来,我以问致学、以德立行,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在与学生的“双向奔赴”中,我感受到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光荣,也收获了属于自己最幸福的时刻。

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传播真理的人,首先要自己掌握真理。5年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开展问题导向教学改革,采取问题链式教学,“以问启学—以问联学—以问检学”;组建跨学科专题教学团队,逐一攻克教学重难点;开办经典读书班,师生一同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创新集体备课模式,推出“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教师理论强了、底气足了,课堂更“解渴”了、抬头率更高了。

“老师您讲的道理都是对的,可是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曾经面对课堂上“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我也有过沮丧和无奈。怎样才能打破和学生间的这道无形壁垒,把道理讲进学生心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就是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吗?2020年,我前往湖北尧治河村实地调研,把“是这个理——山沟沟里的中国道路”带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堂。我想用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从曾经的贫困村到现在的“中国山区幸福村”,尧治河人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道路决定命运,只有持续造福人民的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道路。让我没想到的是,许多学生课后和我分享他们的感动和思考。5年来,我和学生们一起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一起看村舍、访村情、听讲解、谈体会,在绿水青山间讲述“绿水青山”的故事。不一样的打开方式让“精彩、有趣、深刻”成为思政课的新标签。

5年来,华中师大的思政课有了让人欣喜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获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中心,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个人也获得了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师德标兵等荣誉,当选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最让我难忘的,还是来自学生的认可,每一次课堂上眼神的交汇,每一封真挚的邮件和短信,看到学生走出青春的迷茫和困惑,对未来变得坚定、对使命充满担当,我想这就是做教师最幸福的时刻!(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见证思政课的深刻变化

王良

今年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5周年。5年来,作为小学思政课教师,我感受到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政课建设发生深刻变化、取得显著成绩,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积聚了强大动能。

学校用心做,担复兴“大任务”。我所在的西安兴华小学深入开展“课堂革命·陕西行动”,进行了三个课堂的教学改革。第一课堂:立足教材,开展思政学科“好课—优课—金课”三级推进,鼓励帮助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陕西省思政大练兵活动。学校注重学科思政建设,挖掘课程资源,充分融合美术、音乐、科学等课程,充分挖掘其他学科育人价值。第二课堂:利用“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时间,通过开展“精彩一刻”“学生四史大讲堂”等活动,进行党史学习、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第三课堂: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创新思政课实现形式。

教师用心教,做思政“大先生”。作为奋战一线20多年的思政课教师,我有幸见证了学校思政教育的春天。5年来,我对全国20多个省份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了近百场教材教法培训讲座,听课人数超过两万人。我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对陕西省各地县市思政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基层教师作专业培训。如今教师们不再孤军奋战,从集体教研到专业提升,从上课到听课,有资源可用、有专家可助、有学校可靠,大家干劲十足,争做思政课“六要”“大先生”。为了让更多教师深入理解思政课,也能拥有交流平台,我寻求创新路径,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小良谈思政”,上传有分量的思政类文章,也常在公众号后台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展开交流。

学生用心学,聚育人“大能量”。2020年2月,西安市教育局推出了面向全市大中小学生的思政课“战‘疫’微课堂”,我讲授的《与国同行 战“疫”必胜》当日播放量突破1.03亿人次。已经上高中的学生发来信息说:“王老师,我在电视上听您的思政课了。上得真好!您的课我们听得懂。”“听得懂”三个字是如此动人,这是我们全体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思政课要讲得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意、有滋有味、有己有人。当教师把自己摆进课程中,把课讲成自己精神、信仰、人格写照的时候,自然可以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兴华小学副校长)

做学生终生难忘的陪伴者

徐川

2019年3月18日,我参加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工作汇报。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政课、如何推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这5年,我锚定“为国铸重器、为党育英才”的使命担当,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的总体要求,其中“政治要强”居于首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出现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需要的地方,要回答好学生的人生之惑、信仰之问。基于这些认识,对学生的问题我坚持直面不回避。例如,针对青年学生关于信仰选择、理论学习、就业考研等方面的问题,我陆续推出《我们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吗?》《今天再谈马克思》《找找找工作》等系列文章和视频,获得了上百万的浏览量,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情怀最能打动人,只有走近青年,才能吸引青年、影响青年、引领青年。这5年,我坚持暖心服务。我所负责的微信公众号“南航徐川”服务全国30多万名师生,每年回答学生咨询10万余条,始终坚持学生的留言和咨询48小时内有问必答。此外,我们捐资55万元成立了爱心公益基金,为身患重病、大病、急病需要帮扶的学生伸出援手,目前已帮助了6名学生和青年教师。

当好一名思政课教师,既要敢担当,也要会担当。面对思政工作难以入耳入脑入心的难题,这些年,我提炼了“实践中出经验,经验中找方法,方法中凝理论,理论中导实践”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川流不息”思政工作模式。工作中我坚持问题导向,把学生的问题变成教学的命题,把教学的命题变成科研的选题,在师生的紧密互动中,回答好“学生要什么”“我们有什么”“东西怎么给”的问题,从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枝独秀不是春。靠个人英雄主义注定无法成就欣欣向荣的事业,把“我”变成“我们”是我不变的追求。我组建了涵盖全国50余所高校的“川流不息”思政教育团队,积极走进机关、高校、部队和基层社区等200余家单位。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的师生党史宣讲团用上百场宣讲诠释了忠诚与热爱。

曾有很多人问我,未来打算做什么?我的梦想就是努力做好一件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一生的时间,做学生终生难忘的陪伴者,把更多有坚定信仰的人汇聚在一起,共同支撑起青年成长的万里长空。(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做好思政育人大事业

陈明青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年来,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我们不懈努力。现在的思政课更有魅力和活力,思政课教师更有干劲和热情,铸魂育人的事业越干越强。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人心。2022年春季开学,“冬奥”是大中小学的共同热词。如何将这堂热辣滚烫的“大思政课”讲给不同学段的青少年?我所在的教育集团校内,思政课教师们跨学段教研,集体备课。小学用一场模拟火炬传递仪式点亮新学期,本校思政课教师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手双师授课,一起讲述奥运火种与中华文明发展交织的历史,点燃孩子们的奥运梦、中国梦。初中学生在国旗教育展示厅上“开学第一课”,从国旗文化教育中汲取前进力量,弘扬爱国精神。高中则从冬奥精神延伸到学校历史上的体育传统,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冬奥赛事,也关注绿色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志愿服务精神等。从“背靠背”、各管一段,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各学段把握学生成长规律,5年来,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各学段纵向衔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一方面,我们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开展思政实践类活动。学校周边工地施工扰民,课上,我带着学生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课下,我带着学生找到所在区域的人大代表,跟她一道跑施工工地与负责人协调,找城管部门反映情况,找噪声检测机构测试噪声。另一方面,我们将思政课与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课堂上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和学生周末驱车40多公里赶赴理念的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学生带着一堆疑问考察,我陪着他们走访农科院专家、农户、村干部,让他们从小立下振兴乡村的志向。

思政课教师有了更高的学科尊严。身边的一位小学教师骄傲地告诉我:“之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多是转岗过来的,现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都是专职教师。”在我的区级思想政治学科研修基地里,以前教师们对研修活动参与度不高,教学比赛也是推来推去;现在青年教师增多了,教研活动、教学比赛都抢着参加。我所在的学校里,校领导走进课堂讲授思政课已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近距离、面对面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这样的思政教育更有高度、更有情怀、更有温度。(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副校长)

让有意义的课更有意思

李朝阳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努力把有意义的思政课讲得更有意思,提高育人实效,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5年来思政课教师们越来越明确的共识。

这5年,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5年。2019年,天津师范大学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组织优秀教师成立独立教研室,创新“1+N+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组织同行研讨课程教学、进行教学展示,主持编写5个版本的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指导方案》,配发全市各高校并开展培训。

这5年,是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5年。“李老师,我知道思政课有意义,但听课时就是觉得没意思、不爱学。”学生刺耳的话,让我认识到思政课堂必须作出改变。反复研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我知道唯有深化教学改革,把有意义的课讲得有意思,才能使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于是,我和同事们一起完善“问题导入—课题深入—专题进入”教学机制,努力在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思想困惑点、社会热点、错误思潮挑战点的结合处提炼问题,以问题链构建教学专题,确定研究课题,总结优化了课堂教学“八讲法”。在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的获得感不断提升,每学期均有思政课教师在学生评课中获得满分。

这5年,也是服务同行提升教学水平的5年。“李老师,我们民办学校思政课教师底子薄,得多带带我们啊!”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也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责任。2019年以来,针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痛点,我与同事们连续3年举办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研修活动,组织本校优秀教师和民办高校教师手拉手磨“金课”。针对青年教师急盼通过观摩名师授课提升教学水平的需求,组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名师讲堂暨教学观摩活动、津门思政“金课”教学研习会等,起到了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的这3年,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天津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离不开李朝阳老师提供的学习交流平台。”看着一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留言,我很欣慰。这不仅是她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本版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18日第7版